2020級地理類專業上海自然地理綜合野外實習圓滿完成(上)

發布者:張紅發布時間:2023-08-09浏覽次數:18

20235月,環境與地理科學學院2020級地理科學(師範)專業、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在柳雲龍老師、曹月娥老師、葉程程老師、李亞龍老師、趙敏老師、孟梁老師、劉睿老師、宋佳老師、王喆老師的帶領下在上海市内開展了地質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空間分異等方面的自然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本次實習涉及區域為青浦區、松江區、浦東新區和金山區,具體調研與考察的地點如下圖所示。


在為期5天的調研考察過程中,同學們深入掌握所學專業理論知識,運用野外自然地理各要素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自然地理各類要素的相互聯系與資源調查的基本方法,将理論運用于實踐,鍛煉了利用地理學科知識綜合分析的能力,建立自然地理綜合創新思維,同時也提高了環境地理的綜合素養。


一、青浦國家野外站

520日,同學們來到青浦國家野外站,進行碳通量塔的講解學習和植被樣方調查。劉睿老師首先為大家介紹了碳通量塔觀測的相關指标和意義。碳通量觀測塔高30米,觀測範圍是半徑1千米的圓形區域面積,主要用于實時連續地觀測區域下墊面的各項大氣環境指标,能量流動和植物的生長情況。梯度氣象觀測系統主要包括5層空氣溫濕度傳感器,1層太陽輻射傳感器,1層降水傳感器,1層光量子傳感器,1層氣壓傳感器,3層土壤溫度傳感器,3層土壤濕度傳感器,3層土壤鹽分傳感器,2層風速傳感器和風向傳感器。

  下午在王喆老師的教學講解後,同學們開始了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植被群落調查。通過實踐大家發現在10m×10m的樣地上除了明顯常見的喬木外,還有很多之前未曾關注到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有些草本看似相像,但仔細觀察卻不是同一種類。雖然這些植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都看到過,但平時不會過多關注,更叫不出名字來,因此通過這次植被群落調查,同學們不僅認識了更多植物,了解并實踐了科學的調查方法,同時也意識到應該多關注腳下,生活即是地理。


二、佘山國家森林公園

521日,同學們在柳雲龍、李亞龍、趙敏、湧旭華四位帶隊老師的帶領下,前往上海佘山森林公園,去探秘佘山背後的地理知識。


(一)植物地理

步入園區後,趙敏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佘山的植物,并對其種類、習性等進行界定剖析。同學們對分布在佘山的竹子、苔藓、構樹、苦槠等植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了起來。上海佘山以亞熱帶植被、常綠闊葉林為主。同學們通過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季相結構對佘山群落進行分析。在實習途中,趙敏老師提出了一些思考與任務,(1)為什麼竹子在中國家喻戶曉?(2)畫出一種植株,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界門綱目科屬種。(3)任意找5片葉子,找出葉脈(平行脈)。(4)植物群落(模式,結構),陽光對植被的作用。


(二)土壤地理

跟随柳雲龍老師的腳步,同學們了解到了植物的根劈作用,佘山的土壤性質、成土過程、土壤剖面、3D結構土層等。

1)根劈作用:生長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斷地長大,對裂隙壁産生擠壓,使岩石裂隙擴大,從而引起岩石破壞,這種作用稱根劈作用。

2)成土過程的第一步:始成過程。生物開始在裸露岩面或風化的崩解物上着生,并進行生物累積,是土壤發育的開始。上圖裸露岩面上已有苔藓等植被着生,苔藓産生植物酸,跟岩石進一步産生反應。

3)土壤剖面:A層:枯枝落葉層。顔色深暗的表土,是腐植質和不易溶解的礦物質的混合體。有時在A層的上部有一層疏松的有機質層稱O層。A層中的金屬離子多數會被淋溶至B層,又稱淋溶帶。B層:澱積層。由A層溶解下來的礦物質都在這一層中沉澱,所以氧化鐵和鋁以及黏土的物質較豐富。B層的質地較A層為細,結構也更為緊密。C層:母質層,為半風化的碎石塊。


(三)地質地貌

李亞龍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佘山的地質構造,岩床、岩牆、岩基、岩珠等概念,岩石分類,如何描述岩層,地質作用等,指導我們利用地質羅盤對地層産狀三要素(走向,傾向,傾角)進行測量。

知識點簡介:

1、流紋岩,酸性噴出岩,具有斑狀結構、流紋構造;安山岩,中性噴出岩,時代為中生代侏羅紀-白垩紀。

2、描述岩層的主要特征,包括地層岩石顔色、産狀、結構、構造(塊狀構造、流紋構造)。佘山以流紋岩為主,也可見閃長斑岩岩牆(侵入岩)。

3、地質運動可以形成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褶皺構造常見的為背斜和向斜,斷裂構造進一步可分為斷層和節理。佘山可見大量節理發育,因構造作用下岩層發生破裂形成。斷層和節理需要實地測量它們的走向,傾向與傾角。

黑色侵入岩(閃長斑岩),紅色噴出岩(流紋岩)


供稿:2020級地理科學(師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