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一級學科博士點(083000)

2005年上海師範大學獲得環境科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18年獲得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083000)。本學科面向生态文明建設國家戰略,聚焦長三角城市群環境生态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為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構建以解決城市生态環境問題為核心的學科體系,為我國生态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培養目标培養面向長三角地區,具有綜合性學科優勢,創新能力強,服務于國家生态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高水平高層次人才。

研究方向本學科方向設置有

1)環境演變與災害預警方向: 圍繞氣候變化治理、城市與區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研究區域環境演變的過程、格局、機理、趨勢、影響與适應,重點揭示海岸帶與沿海城市氣候變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自然災害的緻災機理、時空規律與适應機制,多災種緻災因子、暴露度、脆弱性、間接損失與系統性風險建模方法、土地利用變化與區域洪澇災害風險、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和減災措施的成本-效益等研究;

2)環境生物與生态方向:圍繞城市化環境效應和可持續發展,開展環境污染與生态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重點在生态系統服務與環境健康風險評價、生物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與指示、環境生态大數據采集和處理、城市植被滞塵特征及其健康風險評價、城市綠色基礎設施格局變化的生态效應、生态系統中物質循環及有害物質運轉分子機理等;

3)水污染控制技術方向:結合長江大保護的國家戰略,基于最新型的生物反應器改進傳統的A/O水處理工藝,實現城市污水的高效處理和極限脫氮目标;借助現代環境生物技術,通過生物強化提高難降解工業廢水的處理效率,同時提出利用内源電子加速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的理論,并開發相關技術;開展自然水環境污染因子的快速檢測、環境毒理學的分析方法研究。

4)環境功能材料與資源化:重點開展介孔結構環境催化材料的研究,發展有序介孔碳功能材料的研究,實現了源頭污染控制和資源高效利用;開展環境光/光電催化材料研究,實現環境污染物(水和氣)高效控制處理與資源化,聚焦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為燃料或高附加值化學品研究。

5)環境催化與大氣污染控制:研究高效吸附劑、過濾膜、催化劑及複合納米材料應用于化工污水污染物降解和污染物質資源化,以及室内空氣淨化和電廠尾氣脫硫、脫硝和脫汞。基于分子層面設計新型環境催化劑,建立催化劑結構、形貌/缺陷調控及催化性能三者之間聯系,闡明不同反應物種在催化劑表面解離、反應通道及路徑,實現對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和一氧化碳(CO)等典型大氣污染的控制。

主要成果上海師範大學1978年就成立了環境保護研究室,是我國最早開展環境科學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曾經參與和主持長江三峽大壩環境影響評價、太湖流域環境本底調查和上海市航空遙感綜合調查等衆多項目。近年來上海長三角城市濕地生态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立區域典型下墊面長時間序列水熱通量觀測網絡,開展區域生态環境長期動态監測研究;發展地表水環境污染控制技術,開發篩闆塔式生物反應器進行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脫氮;發展氣候變化情景下城市複合災害風險評估、适應與決策方法;構建以環境大數據平台為基礎的生态安全決策支持系統,服務于示範區環境管理和科學決策。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科委重點、上海市曙光計劃等科研項目86項,在國際環境與生态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350多篇,申報發明專利多項。

【專業課程】主要開設課程有:環境科學進展,環境工程前沿,環境化學,環境污染控制原理與技術,環境演變與風險管理,環境生物學,環境生态學,全球環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水處理過程數值模拟,環境生物技術與應用,納米材料及其環境效應,綠色化學與生态材料,學術前沿講座與文獻研讨、學術沙龍和專業外語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進入環境保護領域中的咨詢行業、政府管理部門等工作,也有部分進入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步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人才,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和歡迎。

【博士生導師】

高  峻    溫家洪    康建成    張永明     林文鵬    朱建   杜士強  哈斯巴幹   盧松    於家    肖黎姗    李貴生(兼職) Bruce E. Rittmann(兼職)

Baidu
sogou